close

作者:鍾阿城

ISBN:9575530713


其實當初看這篇是衝著「棋王」兩個字來著,雖然知道「棋」王是講象棋,但還是很像看一下小說是怎麼描述的,畢竟看有關棋類的作品好像只有棋靈王而已....看著書名,以為三個王都是指同一個人,甚至在還沒翻書前已經腦內補玩劇情了(!?)


這三篇小說的故事背景是中國文革後的時代,以那時的知青為出發點來描寫。

  

第一篇故事:棋王

故事的「我」巧遇王一生,棋呆子,從阿城的描寫可以得知,王一生是個貧苦的孩子以及他對食物的虔誠,但是物質貧乏的他,精神世界可是相當富足。只要有閒暇時間,王一生隨時隨地就可以閉起眼睛下起盲棋來-沉浸在自己最喜歡的事物中,就如他所說:「就算沒有棋盤,沒有棋子兒,我在心裡就能下」,這種精神世界飽足的哲理剛好與故事裡的主人翁成強烈的對比。


王一生到最後一挑九的比賽實在精彩,或許我就是喜歡那種出身卑微,經過一翻練功後打贏強權的劇情。下到最後只剩王中一跟老者PK,最後的結果卻是以和收場。或許就像葉問電影裡所說的以和為貴,王中一追求的並不是勝利,不是棋王的寶座,而是很單純地,追求一種精神的自我滿足罷了!


我很喜歡王中一的一句話,「何以解憂?唯有下棋!」

 

第二篇故事:樹王

看著樹王兩字,很直覺以為是爬樹的王(喂XD),可能是受到孩子王三字所引發出的聯想吧?故事裡的第一人稱也是位知青,文革後一群知青下鄉工作,而工作內容就是-砍樹。把沒有價值的樹砍倒再種植富有經濟利潤的樹。故事裡的樹王,或許是那片森林中最高大最元老的樹,也或許是本故事裡的悲劇人物,蕭疙瘩。

 

蕭疙瘩,沉默寡言,在這個時代齒輪的轉動中也很清楚自己無法為抗上級的命令,始終都想保護那片森林,那棵大樹,那段上時代留下來的產物。當自己要教這些知青如何砍樹、磨刀,那行動與自己意念相違,是有多麼的沉痛。到最後樹王被知青們砍倒,「樹王」在這之後也漸漸衰老病死,跟著上世代一起結束生命。整篇故事有點像是比喻文革吧!把一切看似舊事務、淘汰的東西給抹滅掉;盲目相信毛語錄的知青們認知的錯誤;接受新文化的衝擊還有多少能保留下來呢?

 

就如同故事裡蕭疙瘩說:「這棵樹要留下,一個世界都砍光了,也要留下一棵,有個證明。」

「證明什麼?」知青反問。

蕭疙瘩說:「證明老天爺幹過的事。

 

第三篇故事:孩子王

其實這裡面是我最喜歡的故事,孩子王並不是指孩子,而是本篇的主角,老師。這位老師學歷其實只有高一,卻被指派教初三的學生,看似荒謬,不過年代或許就是這樣,有國中畢業就能教國中,有何不妥?

 

老師教書後才發現,學生學了字卻不會寫文章,所以不按俗套,不教課本反而開始教作文,因為他相信學生寫文章比起那些教條主義的灌輸來得實用的多。其中,老師還跟同學打賭,作文是否能寫文來發生的事?賭一本字典,學生前天晚上布局很久來強迫預測明天發生的事,結果.....老師賴皮呀XD,說甚麼還是過去發生過的事來影響明天的結果不算數之類的。不過同學也很沒跟老師鬧彆扭,反而跟老師借字典來抄!所以說老師孩子王是指老師顯的孩子氣嘛?XDDD 

 

正當學生們的作文開始漸漸起色時,上面的督察卻發現老師沒教課本而趕人,老師也沒多說甚麼,隔天收拾行李走人,顯出他的性格直率。文革後的教育只是形式上的,認真負責的老師卻被趕出去,真是諷刺!

 

總結:阿城的小說文字淡淡的,但卻很有畫面,本書裡頭其實評論也很多,或許是怕別人看不懂吧XD,或許改天重新再好好品味一翻~推薦給大家看喔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article7198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